
阿卡族的秋香
2018暑 文 / 于雅綸
從皇太后陵寢眺望群山,會發現美斯樂其實就是一條長長的路,兩旁長著大大小小的房子,人們在這條路上,單純且快樂地生活著。我們居住的新生旅社,就在這條路的中間,往下走一會兒,就來到美斯樂農業合作社,在美斯樂,茶是經濟命脈,路過的 每家商店櫃上都有各式茶葉的真空包裝,合作社也不例外,走進聊聊,才發現櫃檯的秋香是阿卡人,她與我們分享許多的故事。
李秋香,阿卡名字為「Arsaw」,意思為「香」,今年二十八歲,即將滿二十九歲,有著甜美的虎牙,育有一子一女,大兒子「儂D」,今年三歲半意義為「星期四」,不愛睡覺,喜歡挖土機影片,在教會害羞不唱歌,回家會很開心地一直唱;小女兒「TAYA」,今年一歲半,在教會見到她時,頭戴傳統頭飾、身著豹紋絨褲,很是可愛。
合作社業務
合作社營業時間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半,主要業務為信用借貸,平時也銷售當地茶農的茶,入會需身分證影本和填妥註冊申請書。入會後可將茶葉拿到合作社銷售,每個茶農皆有自己的編號,茶農幾乎是雲南人,有自己的工廠可以包裝,有些茶農有自己的茶行,並不會拿到合作社賣,阿卡人則是自己種自己喝。
借貸部分就像一般農業信用合作社,需要借錢可以來這裡申請,額度最多三十萬、最少三萬,只開放給會員申請,需填背景資料與兩個保證人,包含借錢的用途以及過去是否有借貸紀錄,第一次申請額度最多只有十萬。合作社在年底時較為繁忙,12月1號會寄信給借方,通知還錢期限。很多人無法向銀行借貸,是因為當年泰皇讓美斯樂人民能住在這塊土地,卻沒有給予所有權,當初房子是各家自己蓋的,現在只能偷偷私下交易,因為沒有土地權狀,美斯樂銀行不願意借錢,在合作社只需兩位保證人就能批准,因為村子不大,大家都會互相擔任保證人。合作社有個開會的空間,村長和幹部大約一個月來一次,審核入會與借貸申請,以及決定一些合作社的大小事,秋香會遞水給他們。
秋香已在合作社工作了六年,她認為這是個不累的工作,平時將借貸資訊建檔輸入電腦,下班回家帶年幼的孩子,上班時間則是由奶奶或外婆照顧。
喜歡這個工作嗎?——喜歡,準時上下班很棒。
教育——華興小學
秋香很可愛,提起孩提時代的回憶時都會說「我小小的時候……」,秋香是華興國小畢業的,她是這個阿卡村落第一個去讀中文的女生,那時阿卡人不知道有這所學校,在秋香畢業時村莊的朋友們才陸續去讀書。一年學費七十元,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仍是頗大的負擔,上課時間從泰文小學放學後直到七點十五分,和現在相同,晚上下課時天很黑又沒有燈,同期另外兩個年紀大一點的哥哥也不等她就先行回去,她形容獨自走回去真的害怕死了。當年因為美斯樂經濟困難,並沒有摩托車,往返泰文與中文小學都要走數公里的路,在下雨天尤其痛苦,之後父母那代認真賺錢,現在美斯樂的孩童幾乎都是騎摩托車,價錢約莫四萬。
詢問學習狀況,秋香說幼兒園和一、二年級時比較愛玩不專心,升上三年級後就比較認真,成績相對好,華文小學的考試較多,每兩個星期就考試,主要測驗學生讀寫的能力,泰文小學則和臺灣一樣,半年兩次段考。讀書時期老師會體罰,用藤條、棍子打手腳等等都有,到現在華興小學仍是有體罰,比較有趣的是,這裡孩子的中文姓名是由學校老師取的。當時華興小學是較窮的孩子念的,華興上課都使用泰文,不像興華小學有較好的華文教育,上課時都使用中文,因此秋香說她剛工作時幾乎不太會講中文,是後來跟著老闆學中文和雲南話。
基督教
秋香生活的阿卡部落信耶穌,聖經讀泰文版本和阿卡文版本,每周日都會去教會。原先阿卡族是信天地與祖靈,但來到泰國後有些村落開始信基督教、有些則是信天主教,目前保有原始信仰的阿卡族多半居住在緬甸。其實秋香並非一開始就信耶穌,是因為在過去星期六下午有阿卡老師教書、唱歌,小時候跟著朋友去教會活動,秋香覺得很好玩便多去幾次,在十二、三歲時信基督,而後父母才跟著加入教會。
參觀教會的時候,強烈感受到宗教在這個阿卡部落帶來的歸屬感,每周日整村的老人與孩子都會聚集在小小的教堂,看著台上青少年組樂團,帶來一首又一首輕快或是溫暖的歌,聽著牧師激動地佈道,台下每個婆婆的目光是熱切的,尤其在唱歌的時候,大家和諧的聲音響徹整個教堂,宗教真的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。
後來和秋香聊天才發現,不像臺灣的教會每周都會用餐,這裡只有在客人到來的時候才會準備,秋香一早也有過去幫忙,她還告訴我們當天吃的草分別是「樓秋」、「砲ㄏㄡ」、「ㄘㄡˇ嘟恩餒」(如下圖),是阿卡人的飲食習慣。這裡的孩子們會上台表演,過去因為只有一把吉他,大部分的孩子只能唱歌,牧師便讓孩子們折茶葉,集資去城裡買樂器,我們看到的樂器很多都是當年孩子們認真做工換來的。母親節時阿卡教會也有活動,會帶孩子做卡片送給媽媽,也會送禮物,依照不同家庭需求贈予不同禮物,之前秋香收到衣服。
這次有機會參加到阿卡族的婚禮,婚禮通常是舉辦在早上,中午大家一起吃辦桌,少數會辦在下午,不會辦在晚上,但我們看到的婚禮其實不是傳統阿卡族的婚禮,而是偏基督教的婚禮。秋香是在芒岡教會結婚,因為她丈夫在芒岡教會當老師,秋香丈夫雖然平時烘焙茶,但星期四、五下午會去禱告,假日都會去芒岡教會教阿卡媽媽阿卡文字與阿卡聖歌,阿卡媽媽們大約三十多歲,因為年輕專心,學得很快,當地識字率也因此有效提升,原先老師們並無薪水,近幾年芒岡教會和香港說明狀況,才能支薪給這些老師。
阿卡童年
秋香生活的阿卡村大約五、六十戶,一戶最多五、六人,總人數大概兩百人。這裡是一些秋香的童年回憶,有些聽起來雖然辛苦,但和朋友在一起總是開心,很多遊戲甚至和我們一樣呢!
在過去阿卡村落都是自己搭建茅草屋,秋香和兄弟姊妹會跟著爸爸媽媽摘草葉,秋香不喜歡去因為很累,但其實他們是玩到累幾乎沒有在撿!除了草葉,也會和父母去田裡摘稻米,糧食是自給自足不會銷售,畢竟連阿卡人自己都吃不飽,必須將飯與玉米攪拌才足夠,更遑論吃麵,秋香的哥哥姐姐們都是這樣過的。秋香七、八歲時會跟著媽媽折茶葉,雖然很累但很好玩,會跟朋友比賽誰折比較多,老闆發錢時會給媽媽一份薪水、給孩子一份薪水,拿到的錢都會跑去買糖果餅乾解解饞,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附近有一家冰棒店,累一天後邊吃邊走回家!
不論哪裡的孩子都一樣,一群人在一起總會玩點有趣的遊戲,喜歡天黑時在茶園玩捉迷藏、也喜歡玩大跳繩,玩扮家家酒時會將草放在碗裡,在哥哥姐姐們去做工折茶葉時,秋香都和朋友玩,十分開心,但現在阿卡小孩像儂D就會玩玩具、看看影片而已。
小時候辛苦嗎?——超級好玩,我們什麼都玩過了!
阿卡族與哈尼族
在社區訪調過程中,常常聽見哈尼族,卻不確定到底是不是指阿卡族,維基百科指出阿卡族是哈尼族的分支,而雲南人歐陽嘉俊叔叔說阿卡族與哈尼族相同,只是一個較帶有歧視意味並不好聽,因此特別問秋香阿卡族與哈尼族的差別。
秋香說其實阿卡族有很多種,頭飾與語言等並不完全相同,她是屬於「阿卡屋樓」,在美斯樂地區「阿卡屋樓」、「阿卡樓咪」佔多數,像「阿卡哈尼」幾乎都分布在中國。秋香有上網找傳統頭飾的圖片給我們看,「阿卡屋樓」的帽子長長的,「阿卡樓咪」的帽子則較為扁平,至於語言的部分則有點像方言,會有些微的不同,當初「阿卡屋樓」和「阿卡樓咪」一起經過緬甸來到泰國時,都住在一起,由於「阿卡樓咪」人數較多,因此「阿卡屋樓」也學了一些「阿卡樓咪」的話,兩邊語言因為混住而逐漸相同。問了關於文字的部分,她輕巧地寫下幾句常用的阿卡文,目前是採用羅馬拼音(如下圖),與臺灣西拉雅族的新港文類似,秋香的阿卡族村落是信仰耶穌,也有阿卡牧師會教阿卡語,由於只有一個牧師教學,現在「阿卡屋樓」和「阿卡樓咪」學到的阿卡語相同,最近似乎也有新的寫法,但年輕的秋香並不會。
在訪調的過程中,和秋香聊了很多,無論是毒品使用狀況、還是美斯樂過去與現在的對比等等,甚至連小時候愛吃冰雹等趣事也沒錯過,只可惜無法全放在文章中,除了訪調的問題以外,我們也互相分享興趣或私人生活,雖然和大家一起去打擾秋香時,她都很害羞,但她真的是個很可愛的人,明明說不愛拍照,還是拍了張假裝認真工作的照片,很高興能在美斯樂交到新朋友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