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history 美斯樂的好久好久以前

費玉清一首「美斯樂」,以及「送到泰北」的活動,開啟1980年代的人們對

美斯樂這群人的關注,這是現代臺灣和美斯樂間的連結。

但回溯老舊的時間,台灣和美斯樂究竟在過去存在著什麼聯繫呢?

泰北義民文史館陳列著美斯樂的老故事

這群人歷史稱他們為 「孤軍的後裔」。1949國共內戰後,蔣中正為了部署反

攻大陸的戰力,將一批軍隊(史稱93軍)留在雲南、和緬甸的邊界。但經過聯合

國兩次決議軍隊必須撤台後,只剩李文煥將軍帶領的第三軍留在現今的滿星疊

,及段希文將軍帶領的五軍留在現今美斯樂。

泰北美斯樂 段希文將軍之墓

留在美斯樂的五軍在沒有蔣中正的支援下,形成一支孤軍。為了獲得土地生存,這支孤軍和泰國政府軍、張家軍爭土地打仗。最終在1970年泰國政府尋求和他們聯合抵抗在邊界的泰共,條件是可以保留槍枝和長期住在美斯樂。經過無數次戰役後,在1981年最後一個戰役「考牙之役」裡,這群人得到了第一批2000個泰國公民證。其後子女滿15歲也可以領取公民證。但此後泰國政府仍無法信賴這群「外國軍」,限制他們的生活只能在美斯樂當地。因此,生活條件被當時到訪的作家柏楊,在《異域》裡形容宛如難民,揭露出當時生活的困境。在此引起香港、台灣的關注,發起了「送炭到泰北」的活動,是屬於這時代人們對泰北的記憶。

隨著當時孤軍的開墾,此時的美斯樂早已不是當年的地貌,生活變得較為寬裕

,族群也更加多元。在邊界的民族(例如:阿卡族、擺夷族、緬甸人)因為美斯樂

擁有著良好的生活條件,在近幾年大量移入美斯樂。

因此,走在美斯樂的路上,可以聽見長輩們用雲南話在聊天,年輕人對外用泰

語說話,小孩子打鬧間用阿卡語對話,用中文和我們這些外來者溝通。現今的

美斯樂有著豐富的軍隊歷史在背後,但卻有更精彩的文化民族歷史在未來。

初探美斯樂歷史的我們
1.
IMG_8253
IMG_7232
IMG_8656
12620580_878801945571371_1171367965_o
About us

十位政治大學學生,將於每年寒暑假到泰北美斯樂山區進行志工服務,除了小學的華文課程和活動帶領,也將走訪社區進行紀錄片拍攝,希望透過我們的一點努力,可以帶給當地更多的快樂。

© 2023 by Going Places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